近日,由我院吳剛教授、歐曉星博士、李德智教授聯合院內外多名骨干教師及江蘇東印智慧工程技術研究院工程師團隊(按姓氏筆畫:朱蕾、蘇舒、張華、張宏、張林鋒、張睿哲、林藝馨、鄭賽那、袁競峰、徐照、黑賞罡、顏承初)編著的《建筑碳排放計算》一書,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書受江蘇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重大科技示范項目)“低碳未來建筑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編號BE2022606)資助,是我國第一部系統性闡述建筑碳排放計算的著作
內容簡介
建筑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也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科學、準確地計算建筑碳排放是實現建筑領域“雙碳”的基石,要求高,難度大,緊迫性強。編著團隊依托東南大學優勢學科群與相關科研平臺,參照相關政策文件、標準規范等要求,系統梳理團隊在建筑碳排放計算的理論、方法、軟件及其應用等方面原創性成果積累,輔以國內外建筑碳排放計算領域實踐和理論前沿進展,完成本書。
全書合計50余萬字,共有13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機理研究、建筑碳排放因子數據庫、建筑建設前期碳排放估算、建材生產及運輸階段碳排放計算、建筑建造及拆除階段碳排放計算、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計算、裝配式建筑碳排放計算、建筑裝飾裝修碳排放計算、建筑碳排放計算分析軟件設計、基于BIM技術的建筑碳排放計算與管理平臺設計、基于區塊鏈的建筑碳排放計算及碳交易軟件、案例分析——東禾建筑碳排放計算分析軟件。
作為國內第一本系統性闡述建筑碳排放計算的專著,本書具有以下四個特色:(1)針對性,聚焦建筑碳排放計算,對計算的原理和方法、計算數據獲取方法、碳排放活動監測、碳排放因子等進行詳細論述;(2)全面性,涵蓋建筑前期、建材生產及運輸、建造及拆除、運行等生命周期各階段,涉及裝配式建筑、建筑裝飾裝修工程等建造活動;(3)前沿性,融入BIM、區塊鏈、準穩態能耗模擬等先進技術,從技術理論、軟件設計等方面介紹了碳排放計算與管理平臺的設計原理和操作過程;(4)操作性,強調理論結合實踐,針對建筑生命過程中各參與方的工作需求和特點,輔以大量案例,給出具體的計算方法和過程指導,便于讀者通過本書實現對于建筑碳排放計算的“入門到精通”。
編寫歷程
建筑碳排放計算工作在全世界范圍內一直廣受關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等國際組織先后制定相關標準,許多發達國家也提出各自的建筑碳排放計算工具。但是,這些標準、工具尚未統一,且國情不同、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等眾多因素,可以參考,不宜在我國直接使用。在我國,《建筑碳排放計算標準》GB/T 51366-2019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實施,具有重大原始創新和突破性價值。《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GB 55015-2021自2022年4月1日起生效,要求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設方案和初步設計文件應包含建筑碳排放分析報告,進一步提高了建筑碳排放計算工作的重要性。我國許多學者也開展了建筑碳排放計算相關研究,研究成果呈爆炸式增長,但是大部分成果均是在建筑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的某一研究點上進行了突破,難以滿足建筑碳排放計算工作需要。
針對這一舉世公認的熱點和難點,本書編著團隊依托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建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優勢學科群,以及基于這些多學科交叉設立的“智慧建造與運維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相關科研平臺,積極發力。近年來,編著團隊牽頭承擔了 2022年江蘇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低碳未來建筑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2022年度江蘇省綠色建筑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建筑碳排放計算軟件平臺建設與示范推廣》等重大課題,主編/參編《建筑節能與碳排放量計算核定標準》、《裝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計算技術規程》等多項建筑碳排放計算相關的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行業標準,獲批10余項建筑碳排放計算相關軟件著作權,研發自主可控的國內第一款輕量化建筑碳排放計算分析軟件“東禾建筑碳排放計算分析軟件”1.0版和2.0版,得到社會各界普遍好評。在此基礎上,編著團隊集合了來自建筑學、結構工程、工程管理、暖通空調等多個專業的一線教師與軟件研發工程師,梳理了團隊在建筑碳排放計算領域取得的各項原創性工作成果,并結合國內外實踐與理論前沿進展,共同完成了本書的編著工作,希望能為不同用戶進行碳排放計算分析提供參考,為建筑領域 “雙碳”目標的實現做出積極貢獻。
目錄詳情
精彩內頁(部分)